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華爾街的新遊戲“高頻交易”引發關注

一種新的證券交易方式正在引起投資者和監管者的注意。依賴超級電腦等尖端資訊技術的高頻交易在讓一些交易商大發其財的同時,也在重新塑造美國證券市場的結構和遊戲規則。


2008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年初的1萬3千點跌到年終的8千點。美國股市縮水上萬億美元。從小本經營的散戶到長袖善舞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淪為金融危機的犧牲品。


不過,在芝加哥貿易委員會大樓二樓一間不起眼的辦公室裏,一個名叫全球電子交易公司(Global Electronic Trading Co.)的券商卻在這一年裏創下大約5億美元的凈利潤。


事實上,去年大賺特賺的交易商並不止全球電子交易公司一家。還有一些人們不太熟悉的名字,比如Lime Brokerage, Optiver, Tradebot,以及Wedbush Morgan也都在熊市中賺的盆滿缽滿。


和傳統的券商不同,這些公司並不集中在紐約、芝加哥等傳統金融中心,而是來自堪薩斯、南卡羅來納、加利福尼亞等全國各地。它們賺錢靠的是一種叫做“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的秘密武器。


總部設在芝加哥郊區的投資諮詢公司Hinsdale的投資部主任保羅·諾迪(Paul Nolte)解釋了高頻交易商如何賺錢。


“他們主要是倚靠股價在一秒鐘、兩秒鐘之內的微小變動,然後迅速進行多筆交易。每筆交易量可能並不算大。但是交易速度可以快到用微秒來計算。極度頻繁的交易和微小的價差是他們賺錢的原因。”


維吉尼亞州華盛頓近郊的切薩皮克投資公司(Chesapeake Investment)總裁張玉棣說,眼下人們看到的高頻交易技術源於90年代中期的程式交易(programmed trading)。近年來,除了資訊技術使交易速度不斷加快之外,交易平臺日趨多元化也使得高頻交易成為可能。


“比如說IBM,以前只有在紐約證券市場上交易。每個人都在這裡交易,所以也沒有什麼價差可言。現在用各種電子平臺來交易,同樣一個IBM,可能在10個地方交易。當然不會差很多錢,但比如說這個地方96塊5毛3,那個地方96塊4毛7,那麼當場就有6分錢的差別。”


業界估計,憑藉每秒鐘高達上千次,每筆價差不到0點1美分、甚至0點01美分的交易方式,高頻交易商們在2008年總共賺取了大約210億美元的凈利潤。


福布斯雜誌把這些公司叫做“華爾街上的新小子”(New Kids on the Block),並指出,這些後來者正在改變美國證券市場的格局和遊戲規則。


福布斯說,由於這種近乎瘋狂的交易速度,今年6月,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日平均交易量激增到62億股,比去年同期暴漲了百分之43。在電子期貨和期權市場上,高頻交易商的活動已經佔到百分之50到70。


過去幾十年裏,無論經濟週期如何變化,紐約證交所的市場份額幾乎從未跌破百分之80。90年代後,隨著納斯達克和其他電子交易中心的興起,紐約證交所的份額逐步受到侵蝕。但是福布斯雜誌認為,美國股市結構最劇烈的變化發生在高頻交易興起之後。該雜誌說,在過去兩年裏,紐約證交所控制的股市交易份額從百分之50下降到百分之28。


切薩皮克投資公司總裁張玉棣說,由於高頻交易存在時間不長,因此對市場的影響現在很難定論。


“一邊有人會講,就是這些人在這邊亂搞,辟裏啪拉地一面買,一面賣,把市場弄成這個德性,跟基本面一點關係都沒有。當然,另外一邊人說,開玩笑,市場要動就會動,我們只是在中間賺價位差。怎麼市場一動就怪我們,市場不動的時候我們也在做,怎麼就不怪我們。”


高頻交易的興起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美國證交會主席瑪麗·夏皮羅最近警告說,由於缺乏透明度,高頻交易對於“公眾對股市的信心具有潛在的破壞性”。納斯達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格雷費爾德呼籲監管者禁止高頻交易。


切薩皮克投資公司總裁張玉棣說,完全禁掉高頻交易很難。但是監管者可以從技術層面對其加以控制。


“那麼現在還是這個樣子,就是假如你放在自己的平臺上面,中間還是有幾秒鐘的差別,才能再公佈出去。那麼現在聯邦證交會說,不行,你把那幾秒鐘給我拿掉。一拿掉的話,對這些人的影響就很大了。所以這是目前一個很大的討論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